军师,古代官职名,职掌之一。此外又有掌监察军务者,相当于现代的参谋性质。由于小说戏曲中所说在军中担任谋划的角色,影响所及,后世形容负责出谋划策的人物,也会被称为军师。
晋朝时为避司马师之名讳,军师改称军司。
起始于两汉交替时期(即新朝末年,东汉初年),军师在当时相当于幕僚,为将领出谋划策,并非正式官职,待政局安稳后即废止。
东汉末期,天下大乱,军师一职再度出现,此一时期,军师之权相当于将军,如: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等职。而此时这些职务已是正式官名,诸如卢植、蔡瑁、李典、诸葛亮等,皆曾担任过此类职务。
在当时,于曹操军中,亦设有军师祭酒、中军师等职,主要担当曹操之幕僚、策士,如:陈琳、荀攸、郭嘉等人。曹魏建国后,设有大将军军师一职,主要为督军之职。如:司马懿与汉军交战之时,朝廷即派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前往督军。
两晋时期,“军师”一词为避讳景帝司马师之“师”字,而更名为“军司”,职责同曹魏,主要为督军。
荀攸、华歆任此职。《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谓曹操取冀州,皆军师荀攸之谋。攸旋转为中军师。
成军初期以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
后期,以洪仁玕为精忠军师,石达开则有公忠又副军师之号,李秀成为护国军师,陈玉成为勇忠军师,李世贤为正忠军师。杨辅清为悫忠军师。
在日本战国,因军学素养或以军事家著称,而被称为军师的仅山本勘助、宇佐美骏河守定行、太原雪斎、立花道雪四人,其他大部分是武士出身、有谋略之“谋士”,有些军师通常泛指在集团里为主君出谋划策而影响时局有所贡献的“谋主”,亦有专长于政略或军略等单一专长技术而被称为“军师”。
由于大众文化影响,现代只要负责出谋献策的角色,均可称为谋主、谋士与军师,界线已较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