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 dations ◷ 2025-04-24 21:47:36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英语:Matthew effect),指科学界的名声累加的一种反馈现象,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其名称来自于《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马太效应典出《马太福音》第13章第12节和一对相似的经文(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马太福音》第25章第29节、《路加福音》第19章第11-26节:

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现象名符其实地发生了在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1967年安东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约瑟琳·贝尔·伯奈尔发现了脉冲星,关于发现脉冲星的文件共有5个作者,安东尼·休伊什位列第一,约瑟琳·贝尔·伯奈尔列在第二。结果,休伊什博士与马丁·赖尔博士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并没有把贝尔作为共同研究者列入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这引起了争议,遭到了休伊什的同胞——天文学家霍伊尔的谴责。

莫顿考察了决定这样一个效应的社会心理条件和机制,并发现了多重发现的重复功能与杰出科学家的聚焦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杰出科学家会透过他们所发现的研究论述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强化。这种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创造性的科学环境中体验和交往的结果,还有一部分是后来社会确认了他们的社会地位的结果;这种自信鼓励科学家们去探寻有风险但重要的问题,鼓励他们强调自己的研究结果。

宏观社会意义上的马太效应原理,明显地表现在那些现在导致科学资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会选择过程之中。


马太效应为强者愈强弱者越弱之现象,即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实中就是指,只要获得了每一点的成功,就会产生累积优势,使之拥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在教育方面的长期马太效应被运用在心理学家基思·斯塔诺威克(英语:Keith E. Stanovich)的研究中,他曾广泛做了对阅读能力和语言残疾的研究。斯塔诺威克用“马太效应”一词,来形容早期成功获取阅读能力,通常会导致作为学习者成人后的成功这一现象,而如若没有能在头三年或四年中获得阅读能力,将可能造成长期的、学习不同新技能的困难。

儿童在开始阅读方面的落后,也将增加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后来,当学生需要“从阅读中学习”(其中,然后才学习阅读),他们的阅读困难会进一步造成学习大多数其他科目的问题。这样,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会逐步下降,并进一步在学业上落后,跌幅会比同龄人越发增高。

学生阅读能力愈高,对词汇和世界知识的增长愈快、愈多,这结果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两者良性地循环;阅读能力愈低,对词汇和世界知识的增长愈慢、愈少,这结果进一步妨碍阅读能力的发展,两者恶性地循环。于是,高阅读能力的儿童,与低阅读能力的儿童,在语文能力、对世界的认识等智能上的表现,差异只会愈来愈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始终无法修补。

因此,如果教师和家长对能力落后的儿童抱持观望,期望他们的阅读能力能随年岁增长而自然赶及,这种想法实在不切实际。

有机化学方面一本著名课本“路易斯·费瑟(英语:L. F. Fieser)和玛丽·费瑟(英语:Mary Peters Fieser):《有机化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 Boston: Heath, 1957)”提到:“根据塞则夫的经验规律,在酒精脱水时,氢会首先从相邻的碳原子中分离出来,使氢更加匮乏。”在讨论这一规律时附有一条注释:“《马太福音》第25章,第29节,……‘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另外亲电加成反应中的马氏规则里也能见到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有助于提高那些声名显赫的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知名度。

资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在社会资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发现资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如少数出版社会成为某类图书的权威(核心)出版机构,为数不多的科学期刊因刊载了某学科领域的大量论文而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少数作者(即资讯生产者)因写得最多、被引用率最高而成为某一领域的核心作者;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用户,传递功能强的辞汇被经常选用;SCI中80%的引文集中在15%~20%的期刊中等等现象。

期刊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主要表现为:

由于马太效应在期刊中产生的集中趋势,使资讯集中,重点突出,资讯资源浪费减少,形成刊物间的竞争机制,有利于读者及早准确获得所需资讯。但要抑制不需要或过度的优势积累,给予年轻科学研究工作者有创新观点或与传统观点相左的论文以足够重视,克服名人效应的消极影响,同时应注意作者分布不均衡造成的优秀论文外流及对国内科研工作的影响。

相关

  • 生物分布区世界生物地理分区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许多生物类型的总体,是在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植物的种或其他分类类群,最初是从一个地
  • 裁员裁员(英语:Layoff 或 Redundancy),泛指企业或雇主基于业务上的考量,暂时或永久中止雇用个人或集体雇员的行为。裁员改变了传统以来对优秀员工态度的要求,弹性而合约化的职场不再重
  • 乔治三世乔治三世(英语: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乔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至1801年1月1日后因大不
  • 伏尔加河伏尔加河(俄语:Волга,又译窝瓦河),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全长3,692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入里海。伏尔加河是欧洲流域最广以及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经欧洲俄罗
  • 曾益新曾益新(1962年10月-),湖南涟源人,中国肿瘤学家。1985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199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
  • 糙米糙米是稻米脱壳后的米,保留了粗糙的外层(包含米糠<皮层、糊粉层>和胚芽),颜色较精制白米深。 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也称其为贱米,日本称为玄米,英文称为brown rice(棕米)。糙米磨去外层
  • abbr class=abbr title=R45: 可能致癌R45/abbr警示性质标准词(英语:Risk Phrases,简写:R-phrases)是于《欧联指导标准67/548/EEC 附录III: 有关危险物品与其储备的特殊风险性质》里定义。该列表被集中并再出版于指导标准2001/
  • 有田烧有田焼(日语:有田焼/ありたやき Arita-yaki)是日本九州的原肥前国烧制的一种瓷器,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陶瓷。该瓷器在古代被大量出口至欧洲,其烧制工艺在日本一直延续至今。有田烧
  • AT4反装甲火箭弹发射器AT4(或AT-4)是瑞典萨博博福斯动力(Saab Bofors Dynamics)生产的一种单发式单兵反坦克武器,它取代了美国和NATO武器库内的M72 LAW火箭弹。萨博集团在AT4的销售上取得了颇为显著的
  • 爱德华·卡德尔爱德华·卡德尔(塞尔维亚语:Едвард Кардељ,1910年1月27日-1979年2月10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治人物、游击队领袖、共产主义思想家、经济学者,有两个化名“